培养气度 转

2010-01-15 17:09:00

今天读一篇文章,文中牵涉到贾谊,就使我想到这个人以及他的英年早逝,又联想到学生,特别是学生的考前慌乱,我觉得都是气度——度量的问题。
度量太小的人不能做大事。如重要的考试,象高考,对于度量太小的人来说,那是了不得的大事,所以还没有开考,他们就被压垮了,失败在考前就已成定局。如果让他们去办一些重要的事,也一样不能成功。对于这样的人来说,小事做得好些,越大的事做得越差。他们要想改变这种状况,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气度。
先说说贾谊。他应该是西汉初年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了。但是,他只有政治家的敏感,却缺乏政治家的气度,因而难以成就一番事业。他以32岁英年早逝,使许多人为之扼腕叹息,也让一些人感慨造物主的不公。但从贾谊的的个性来看,他的早逝应该是其性格使然。一个有才华的人,肯定会遭到一些人的忌妒,这是必然的。特别是西汉初年,帮助刘邦打天下的那些老臣还在,如果象贾谊那样的年轻人想有一番作为,就必须得到老臣们的支持。如果没有老臣的信任就想让皇帝听自己的,即使自己的建议再对皇帝的胃口,皇帝也不能实行。相反,自己的风头越劲,受到的排挤就可能越大。但贾谊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眼光,那么遭受打击就是必然的。如果他在遭受打击后认识到了这一点,稍事收敛,等待时机以东山再起,仍为未晚。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气量狭隘的人,一受打击就一蹶不振,埋天怨地。他的《鹏(FU)鸟赋》中所表现出来的正是这一情绪。如果说汉文帝让他做梁孝王的太傅是给了他一个机会的话,但他又没有看到这一点,梁孝王的坠马而死让他自责不已,终因伤心而死。假如他的胸怀宽广一点,能至此吗?假如他目光远大一些,不为眼前得失所动,忍辱负重,等待时机,将来能做出什么功业来,恐怕能以预料。
一个人的度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。度量小的人,有一点成绩可能让他狂,使他忘了自己是谁——这就可能导致他走向衰败;如果遭遇挫折,就会使他丧失信心,使他一蹶不振,个别人甚至轻生。因此,这样的人赢不起,更输不起。相反,一个度量宽宏的人,他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生发展的方向,不因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丧失信念,不因一得而喜,也不因一失而悲,他们总是为自己的下一步作最充分的准备。因而,眼前的得失不会动摇他们的信心,他们输得起,也赢得起。
从表面看,一些遇上大事就心慌的人是最小心的人,但是如果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事物最重要的方面,而是一些细枝未节,甚至与事无关的东西。比如考试时一些学生心慌,他们为什么心慌呢?他们大都是想这次考试多么多么重要,如果考砸了影响多么多么大……这个“重要”与“影响”其实就是与考试以外的事,在考试时只想着把题答好就行了。他们想的其实就是“面子”,在他们极顾面子的事上,常常让他们丢尽面子。假如他们别顾虑太多,反而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,虽说没多想面子却得到了面子。
尽管有时也会心慌,但如果能够控制自己一下,让自己冷静下来,事情可能会做得更好。逐渐地学会控制自己,让冷静成为习惯,一个人的气度也就形成了。有气度的人注重的是事情的轻重,照顾到事情的全局,是如何把事情做好,如何做才能更好些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做事,而不去无谓地空想。冷静,实际上就是心静。让心静下来,考虑事情就能够更周密,做事也就更理智。所谓的心慌,实际上就让事物的部分遮掩了其本质或主流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做事怎么会不犯错误呢?
培养气度,实际上就是培养做事和做人的能力。但是,我们过去并不了解这一点,往往就事论事,给学生出这主意那办法,结果收效甚微。现在看来,要较好地解决学生考试的心慌问题,关键还是要从做人上培养。

点赞

发表回复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必填项已用 * 标注